谷歌小说网提供郦道元著历史小说水经注最新章节
谷歌小说网
谷歌小说网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伦理小说 经典名著 历史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推理小说 网游小说 都市小说 玄幻小说 竞技小说 仙侠小说 短篇文学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重生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双凤求凰 美玉琇人 未婚妈妈 偷香情缘 四嗨龙女 惊情银梦 异地故事 美妇攻略 工地乱事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谷歌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书号:10185  时间:2017/3/26  字数:18132 
上一章   卷七    下一章 ( → )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去为济。《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原城。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注于济。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转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径絺城北而出于温矣。其一水枝津南,注于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径城东,与南源合,水出城南溪。亦樊也。一曰樊。《国语》曰:王以樊赐晋,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曰: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人。《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其水东北,与漫水合,水出织关南,东北,又北注于湨,谓之漫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注于湨。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湨水又东南,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织西有城,名向,今无。杜元凯《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駰《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及向。二月,城、向,更名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又东注于湨。湨水又东南,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径白骑坞南。坞在原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东北径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庶人。湨水又南注于河。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貌公台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济水南注于河。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皇览》曰: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屈从县东南,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径乡城北,又东南径李城西。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同死,封其父为李侯。故徐广曰:河内平旱县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兼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又径隤城西,屈而东北,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势处平夷,故曰平皋。瓒《汉书》云:《秋》,狄人伐邢,邢迁夷仪,不至此也。今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百余里,平皋是邢丘,非国也。余案《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昔晋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处也,非无城之言。《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汉高帝六年,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其水又南注于河也。与河合,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泽波水已成遏潴。阚駰曰:荣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谓是水也。昔大禹水而于荥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洽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城周三百步,荥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济水又东径西广武城北。《郡国志》,荥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汉祖中处也。山下有水,北入济,世谓之柳泉也。济水又东径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坛,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租不听,将窖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断山,谓之广武涧。项羽叱娄烦于其上,娄烦魄丧归矣。济水又东径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毫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海,疏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北岸,其势郁,涛怒湍急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宏表也。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海,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椽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荥渎又东南,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亭水,自亭东南,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二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水又东径荥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历敖山南。《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径虢亭北,池水又东北径荥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即古然水也。其水东北,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少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径金亭,又北径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太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冈。《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因以为坛。台冈也。其水,北径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以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又北径大栅城东。晋荥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杂保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注于索。斯水亦时有通,而不常也。索水又北屈,东径大索城南。《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晋地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索水又东径虢亭南。应劭曰:荥,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是矣。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桃城。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盖号、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案《广志》,楚鸠一名嗥啁,号眺之名,盖因鸠以起目焉,所未详也。索水又东北,须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水。东北,木蓼沟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渊,世谓之车轮渊。渊水东北,谓之木蓼沟。又东北入于须水。须水又东北,于荥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东径荥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也,纪信曰:臣诈降楚王,宜间出。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王莽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县,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故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铭》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今犹祀祷焉。索水又东径周苛冢北。汉祖之出荥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水又东,北屈西转,北径荥城东,而北注济水。杜预曰:旃然水出荥成皋县,东入汳。《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颖,次于旃然,即是水也。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之异目。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径卷县故城东,又南径衡雍城西。《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顶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荥泽中北,至衡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去新郑百里,斯盖荥播、河、济,往复径通矣。出河之济即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堤于河,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秋》文公二年,晋士毅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东二十里有故垂陇城,即此是也。世谓之都尉城,盖荥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渎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读。《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工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渎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城也。《竹书纪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之围,归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俗言水城,非矣。济水自泽东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决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谓此济也。济水又东南径厘城东。《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左传》所谓厘也。京相瑶曰:今荥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济水右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西南,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水出石暗涧,东北,又北与濏濏水合。水出西溪东,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合,溪水历二树之间,东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水。黄水又北径高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少陉山,东北,又北径高亭西,东北注于黄水。又东北径故市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黄水又东北至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传》曰:甲寅,天子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一水东北,即黄雀沟矣。《穆天子传》曰:王寅,天子东至于雀梁者也。又东北与靖水枝津合,二水之会为黄渊,北注于济水。又东过武县南,济水又东南武县,历长城东南,蒗渠出焉。济水又东北,南济也,径武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桓矣。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百五十步,渊名为白马沟。又东径房城北。《穆天子传》曰天子里甫田之路,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为赵郡房子也。余谓穆王里郑甫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更为非矣。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又东径仓垣城,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说济又谓之曰黄沟。县,故武之东黄乡也,故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粹宫招魂幽野于是。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济水又东径济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因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北济也。自荥泽东径莱卷县之武修亭南。《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径原武县故城南,《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桓矣。济渎又东径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径武到密者是矣。济读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运处也。济读又东径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高帝封翟盱为侯国。濮水出焉。济渎又东径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北济也。县,故卫地也。《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是也。

  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又东过济县北,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駰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径济县故城北。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南济也。济渎自济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杜预曰:陈留济县东南有戎城是也。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家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雎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车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送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家,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坟南,魏郡治也。世渭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二年,更济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易也。治产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又屈从县东北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径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菏水,菏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于菏渎。昔汉租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汇水之。张晏曰:氾水在济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沮水之名,于是乎在矣。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

  
译文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以东的王屋山,称为沇水;

  《 山海经》 说:王屋之山,联水发源在那里,往西北,注入泰泽。郭景纯说:联、沇两字读音相近,联水就是沇水。水从地下潜,到了共山以南,又在东丘冒出地面。今天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说:泉水的源头是沈水,出后则成济水。《 秋说题词》 说:济,就是齐;齐就是渡,就是贞。《 风俗通》 说:济水发源于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济水庙在东郡临邑县。济,就是齐,使度量划一的意思。我按两条济水同名而发源不同,向也异,这是应氏的错误。现在济水重发的源头出自积县西北的平地上,水有两个源头。东边的源头出自原城东北。从前晋文公攻原,能够重信,因而原就投降了,指的就是此城。民间因为原城是济水重源所发的地方,因而又把它叫做济源城。东源水往南经城东旧县城的原乡。杜预说:沁水县西北有原城,即是此城。水往南与西源汇合。西源出自原城西面,有东水注入。东水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注入济水。济水又往东经原城南面,东与北水汇合,往东南奔泻,分为两条。一条往东南,俗称衍水,就是沈水。衍、沈二字音近,因而造成音转失实。济水又往东南经缔城北面,然后由温县出。另一条分支南,注入溪水。溪水发源于原城西北原山的勋掌谷,俗称白涧水,往南经原城西面。《 秋》 中说的会于误梁,就是指此水的堤梁。《 尔雅》 说:堤梁中,没有比漠梁更大的了。梁就是水堤。溪水又往东南城东,与南源汇合。南源水出自城南溪,就是樊,又称樊。《 国语》 说:周王把樊赐给晋,人不服,晋文公就把城包围起来。仓葛说:城有夏、商的后裔及其典章制度,由樊仲的官守护着,您把它毁坏了,恐怕不好吧?文公于是放了人。《 秋》 :樊氏反叛,周惠王派貌公去讨伐樊氏,逮捕了樊仲皮,带回京都,说的就是此城。溪水往东北,与漫水汇合。漫水发源于积关南边,往东北,又往北注入溪水,汇处称为漫口。溪水又往东,汇合了北水,奔向东南,在左边汇合济水支渠。误水又往东经钟蒜坞北面,世人称为钟公垒。又往东南,涂沟水注入。涂沟水发源于软县西南的山下,往北,然后折向东边,入积县老城中,又转弯往北出积城。汉文帝元年(前179 ) ,把积封给薄昭,立为侯国。又往东北,注入溟水。溪水又往东北经波县老城北面。汉高帝把这里封给公上不害,立为侯国。溪水又往东南,天浆涧水注入。涧水发源于积县南边的高地,在向城北面。城在高地上,俗称韩王城,这是不对的。京相潘说:有人说今天河内积县西边有个地方,名叫向,但现在已没有城了。杜元凯《 秋释地》 也是这么说。这里所说的向都是沿袭的说法,不能单提地名而不说到城。阐驯《 十三州志》 说:积县南山西边的山弯里有老向城,就是周时的向国。《 左传》 说:向姜在营很不安心,就回去了。汲郡《 竹书纪年》 说:郑侯派韩辰把及向归还给晋。二月,在、向两地筑城,把改名为河雍,把向改名为高平。这里说到的向就是向城。涧水有两个源头,各从一条溪出,往东北,合并成一条,叫天浆溪。又往东北过一座老城,俗称冶城,水也叫冶水。又东注入溪水。溪水又往东南,在右边汇合了同水。同水发源于南原下,往东北经白骑坞南边,坞在高地上,位于二溪的汇处,北边靠近深壑,三面都极险峻,只有西边筑了城墙。同水往东北过安国城西边,又往东北注入溪水。漠水往东南经安国城东边,又往南经毋辟邑西边,世人称为无比城,也叫马稗城,都不对。朝廷把废黝的太子滴居到这里来,称他为河庶人。溟水又南,注入河水。

  又往东到温县西北,称为济水。又往东过县北,

  济水在温城西北与旧水道分,往南经温县老城西边。这是周朝京瓷以内的封国,是司寇苏忿生的食邑。《 秋》 :嘻公十年(前650 ) ,狄灭了温,温子逃到卫国,周襄王把这地方赐给晋文公。济水往南经貌公台西边。《 皇览》 说:温城以南有藐公台,遗址至今仍在。济水南注入河水。郭缘生《 述征记》 说:济水经河内郡温县注入河水。这是根据水道沿途所经的实况说的,并非信自雌黄。济水旧河道在温城西北往东南经温城北面,又往东经彼公墓北面。《 皇览》 说:藐公墓在温县城东,就是济水南岸的大坟。王莽时济水枯竭,以后水虽又通了,但水道却已改变,考察今天的水道,与过去己不相同了。

  从县城折向东南,经陵城西边,又往南,在巩甚北边南注人河水。

  济水旧水道往东南与奉沟水汇合。奉沟水上在野王城西面承接朱沟,往东南乡城北边,又往东南经李城西边。秦兵进攻赵国,邯郸眼看就要投降了,骤站客舍小吏的儿子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叫他分出自己的家产,搞赏士兵,于是征募到敢死队三千人。李同和他们一起冲向秦军,把秦军打退了。李同战死,封他的父亲为李侯。所以徐广说:河内郡平皋县有李城,就是此城。沟水到城西南积成破水,破塘占地一百来顷,长了芦苇,称为李破。又经险城西面,折向东北,经城北,又往东经平皋城南,应肋说:邢侯从襄国迁移到这里。齐桓公时,卫人攻邢,邢人迁到夷仪,就叫刑丘。那地方属于晋国。因为它在河边高岸上,地势平坦,所以叫平皋。薛攒注《 汉书》 说:《 秋》 中记载狄人攻邢,邢人迁到夷仪,没有到这里。现在襄国以西有夷仪城,离襄国百余里;平皋是邢丘,并不是封国。我按《 秋》 :宣公六年(前603 ) ,赤狄攻晋,围邢丘。从前晋侯送女儿到楚国,送到邢丘,就是这地方,没有说无城。《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三年(前367 ) ,郑在邢丘筑城。可马彪《 后汉书- 郡国志》 说:县里有邢丘,是从前的邢国,周公的儿子封在那里。汉高帝七年(前20 。),把这地方封给杨郡长项佗,立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时废国设县。水又往南注入大河。

  与河水合。又往东过成皋县北边,又往东过荣县北边,又往东到砾溪南边,往东过荣泽北边。

  《 释名》 说:济就是渡的意思。水源出自大河以北,渡过大河往南。《 晋地道志》 说:济水从大坯入河,与河水相冲,往南溢出,成为荣泽。《 尚书》 说:荣波泽可以蓄水了。孔安国说:荣泽波水已经堵而积储起来。阐驯说:荣播是泽名。所以吕忱说:播水在荣,说的就是这条水。从前大禹堵住漫的水,而荣下引河水往东南与淮水、泅水相通,把济水从河水分出去,向东南。汉明帝时,司空伏恭推荐乐人王景,王景字仲通,好学而多才多艺,长于治水。显宗下诏要他和渴者王吴去开浚仪渠。王吴用王景的办法才杜绝了水灾,这就是王景王吴两人所开的旧渠。渠水往东向浚仪,所以称浚仪渠。明帝于永平十五年( 72 )去东方巡察,来到无盐,他嘉奖王景的功绩,于是任命他当河堤渴者。灵帝建宁四年(171 ) ,在敖城西北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水门,用以拦截渠口,称为石门,所以人们也把此渠称为石门水。石门宽十余丈,西距大河三里。石上刻着:建宁四年十一月以黄场之石修建。但主持其事的官吏姓名却已模糊得看不出来了。魏太和年间(477 ? 499 ) ,又加以重修,拆除了旧门,增建了新门,刻字的石条也就不存了。济水北岸有石门亭,就是戴延之所谓新筑的城,此城周围三百步,是荣太守镇守的地方。济水南傍三皇山过,就是皇室山,也称三室山。济水又往东,经过西广武城北边。《 郡国志》 :荣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是汉时所筑。汉高祖与项羽在深涧两岸互相对话,谴责项羽犯了十条大罪,项羽向汉高祖放箭,口,就是这地方。山下有水,北注入济水,人们称为柳泉。济水又往东经东广武城北面,城墙是楚王项羽所修。汉军打垮了曹咎,项羽回到广武,筑了一座高坛,把刘邦的父亲放在坛上,说:汉军不降,我就把老头子放在大锅里活活煮了!高祖不肯听他,项羽打算杀掉太公。项伯说:打天下的人顾不得家庭,杀了太公,只不过加深仇怨罢了。项羽终于听从了。现在把那座坛称为项羽堆。在两城中间,有一条切断山丘的深涧,称为广武涧,项羽曾在涧上厉声怒斥娄烦,吓得娄烦丧魂落魄逃了回去。济水又往东经敖山北面。《 诗经》 里说的去敖山打猎捕兽,就指这地方。山上有城,就是殷帝仲丁迁都的地方。皇甫谧《 帝王世纪》 说:仲丁从毫迁到河上的嚣,也有人说这就是敖。秦时在那里设了粮仓,所以又叫敖仓城。济水又东,与荣读汇合。荣读上口引入河水,有石门,称为荣口石门,但地势却十分低洼,旧时到荣播泽的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石门南边近河,有一块旧碑,上面刻着:嘉三年(134 )二月丁丑,派河堤渴者王诲去疏浚河道,通过荒芜的土地。说是由于大河冲积淤,因而侵蚀了堤防,过去总是用竹笼装石头,填上泥土来筑堤,但用这种办法筑的堤时常毁坏,引起溃决,枉费了亿万人工。因此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佚,开山采石来砌筑堤岸,工程完成以后,摇役也可停息了。辛未朝廷颁发诏书,同意王诲立功,少府卿着手规划基址,下诏颁发策书给予赏赐。但不久他又调职于沈州。于是挑选了一辆马车,给予使者司马登,要他继承前人的事业,去完成这项重大的工程。司马登考虑到伊、洛二水都注入大河,南岸沿着山脚,往东经大坯,回冲击北岸,来势凶猛,怒涛湍急汹涌,一旦决堤泛滥,就会把整片原野淹没。一个小小的蚁,也会酿成意外的大灾。古时从姬氏以来就老是为此忧心忡忡了,从前崇伯鲸也不能把大水治好,本朝两位皇上也为此辛劳。于是他就亲自来往奔波,辛苦经营- ,和大臣一起商议,带领百姓从三处山谷里采石,由治水工匠在岸边筑起防波堤,来阻挡巨。工程进行期间,经常给予赏赐,以资勉励。因而河道既不会阻滞不畅,也不会波涛汹涌,于是水土调和滋润。施工不到一年,工程就顺利完成了,这实在是几位有功之臣督导有方,皇_L 威德弘大昭彰的结果。从前禹疏通了九条河道,《 尚书》 就记载了他的功勋;后樱亲自从事农耕,《 诗经》 就在《 大雅》 里颂扬他。今天这些治水者,不怕辛劳勤苦,每天一早就起来负起他们的职责,为富国利民而努力,怎么可以埋没了他们,使他们的劳绩不能显扬于世呢?因此就刻石记功芳于后世。末后的颂辞从略。使臣河堤渴者山东络司马登,字伯志,代理东莱曲成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皿汝南邓方,字德山;怀县县令刘承,字季意,以及河堤属官工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作颂辞。碑文因岁月悠久,字迹多已模糊残缺,完全看不出来的地方就从略了。荣读又往东南,注入济水,现在已经干涸无水了。稍东,有宿须水口。宿须水上承接大河,渠道旁边有启亭,水从启亭往东南,注入济水,现在也干涸无水了。宿须在大河以北,不在这里,不过同名罢了。水从西边沿着山边低地过,自秦汉以来,就常常时通时,济水与河水汇合向东奔。晋太和年间(366 ? 371 )桓温北伐,打算疏通水,但没有成功就退回了。义熙十三年(417 ) ,刘裕西征,又下令宁朔将军刘遵考沿这条渠道运粮,开始时有湍东,最后却因山崩而堵了河道,于是刘裕在北方十里重新开凿渠来通航。但现在却只有南渠通,因为引了溪涧里的水。济水在这里又兼有邺水之名。《 秋》 宣公十三年(前596 ) ,晋楚两国战,楚军驻扎在邺城,就在这条水边。邺,音卞。京相播说。邺水在敖山以北。济水又往东经荣县北边。曹一与徐荣作战,打了败仗,曹洪在这里把马让给他骑。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入。砾石溪水发源于荣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这泽就是古时的冯池。《 地理志》 说:荣县,冯池在县城西南面。水往东北经敖山南面。《 秋》 :晋、楚战,在敖山前布置了伏兵。说的就是这座山。池水经貌亭北面,又往东北经荣县北面,穿过断山,往东北注入济水,世人称为砾石涧,就是《 水经》 所说的砾石溪。《 水经》 说济水过溪南,其实不是。济水又东,有索水注入。索水发源于京县西南的篙诸山,与东关水同出一源,但分道而,就是古时的旗然水。水往东北,器难之水注入。《 山海经》 说:少隆之山,器难之水就发源在那里,北注入侵水,说的就是这条水。水往北经金亭,又往北经京县老城西,注入旗然水。老城就是从前的郑邑。庄公把他的弟弟段迁到那里去住,号称京城大叔。祭仲说:京城太大了,超过三百推,会成为国家的祸害的。城北有坛山冈。《 赵世家》 :成侯二十年(前355 ) ,魏国献出荣,于是在冈上筑坛建台。旗然水往北,经小索亭西。京相潘说:京城有小索亭。《 世语》 以为索氏兄弟本来住在这地方,所以地名叫小索,水也就叫索水了。索水又往北经大栅城东,晋时荣居民张卓、董迈等遭遇饥荒,集合了一批民杂户坚守,称为大栅坞。到了太平真君八年(447 ) ,豫州刺史崔白把州治从虎牢迁到这里,又把旧城向东拓宽,加以重建。太和十七年(493 ) ,迁都洛邑,废州改郡。索水又折向西,与梧桐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西南方的梧桐谷,往东北,注入索水。这条水也时常有通有,不是长不断的。索水又折向北边,往东经大索城南。《 秋左传》 说:郑子皮在索氏慰劳叔向,说的就是此城。《 晋地道志》 所谓京城有大索亭和小索亭,《 汉书》 中说的京、索之间,就指大索城。索水又往东经彼亭南边。应肋说:荣是旧时貌公的国都,就是今天的貌亭。司马彪《 郡国志》 说:县里有貌亭,俗称平桃城。城内有一座大坟,叫管叔家;也有把城称为统(号)眺城的,这不对。统、藐字形相似,因而辗转传抄,以致失实。《 风俗通》 说:民间相传,说汉高祖与项羽在京、索作战,逃到薄中,项羽在后面追来,到处搜寻他。当时有鸿在他藏身处的丛莽上鸣叫,追捕的人们都以为下面一定无人,因而得以身。到了他即位以后,想到这只觉得颇为神异,所以做了杖送给老人支身。按《 广志》 ,楚国的鸿又叫啤惆,号眺城这地名,大概就是因鸿而取的吧,但也不大清楚。索水又往东北,须水向右边入。须水发源于京城东北二里的榆子沟,也叫奈榆沟,也有人叫小索水,往东北,有木寥沟水注入。木寥沟水上承接京城的南渊,人们称为车轮渊。渊水往东北,叫木寥沟,又往东北,注入须水。须水又往东北,在荣城西南,往北注入索水。索水又往东经荣县老城南。汉王在荣被围困,纪信说:我给您做替身向楚诈降,大王您可以乘间逃出去。于是纪信坐着汉王的车从东门出城,宣称汉向楚投降了。楚军都欢呼祝贺,呼声震天动地。汉王和数十人马却从西门出城,逃脱了楚军包围。项羽一看原来是纪信,火冒三丈,就把纪信投到沸水锅中煮死。纪信墓在离城西北三里处。所以蔡伯嘈《 述征赋》 说:经过汉高祖受节

  困之处,在荣凭吊纪信。荣城跨于丘冈高地,坐落在山的南坡,王莽立为祈队,完全按照《 周礼》 六队的建制。魏正始三年( 242 ) ,正值甲子之年,照癸丑诏书,划出河南郡县,从巩县、伊网以东的地方,创建荣郡,合共二万五千户。以南乡筑亭侯李胜为郡守。李胜,字公昭,曾为原武典农校尉,施政惠及地方,老百姓在城北五里为他立祠,号称李君祠。庙前有脚形石,上面有石箭靶,《 石的铭》 如今还在,大意是说:百姓欣然拥护他,大家都出于一片真心诚意。现在人们还来祭祀祈祷。索水又往东经周苛墓北面。汉高祖出了荣,派御史大夫周苛去防守,项羽攻下荣,俘获周苛,对他说:我让你当上将军,封三万户侯,您能够尽忠守节吗?周苛张大眼睛痛骂项羽,项羽大怒,把他投到沸水锅里煮了。索水又东,北弯西转,往北经荣城东面,然后北注入济水。杜预说:旗然水发源于荣成皋县,东注入饭水。《 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楚国攻打郑国,右翼军队涉过颖水,驻扎在旗然,说的就是此水。济渠水断了,饭沟就在这里承接此水,所以说:饭水承接旗然水。也叫鸿沟水,大概因为楚、汉划地分王,指定以此水为界的缘故。《 郡国志》 说:荣有鸿沟水。这些水名都是随所经的城池和地区而变,成为河的异名的。济水又往东经荣泽北面,这是先前荣水汇聚的地方。京相播说:荣泽在荣县东南,与济隧汇合。济隧上在卷县北河承接河水,往南经卷县旧城东面,又往南经衡雍城西面。《 秋左传》 襄公十一年(前562 ) ,诸侯攻郑,在济隧渡水西进。杜预漏掉这地方,只说到水名。京相播说:这是郑国地方。说济水从荣泽北,到了衡雍以西,与从大河分出的济水相汇合,南距新郑一百里。这样看来,那么荣、播、河、济都是来往相通的了。从河水分出的济水,就是沟的上源。、济隧在这里断了,所以世人也有把旧河道称为十字沟的。自从于岑在河水南岸筑八堤后,水脉断,旧河道也难以寻找了。又往南汇入荣泽。但水既已断,于是人们就把那地方称为荣泽了。《 秋》 卫侯与翟人在荣泽作战,杀掉彭公。弘演就在这里以身殉主,剖腹把爵公的肝放入自己体内。有垂陇城,济读就发源于城北。《 秋》 文公二年(前625 ) ,晋士毅在垂陇会盟。京相潘说:垂陇是郑国地方。现在荣以东二十里有垂陇老城,就是此城。世人称为都尉城,因为这是荣典农都尉的治所,所以改掉垂陇一名了。水边又有沙城,左边有济读过。《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九年(前361 ) ,惠成王在巫沙会见郑厘侯。水边有老城,世人称为水城。《 史记》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 ) ,魏冉攻打魏国,取道芒卯,打进北宅,就是旧时的宅城。《 竹书纪年》 说:惠成王十三年(前357 ) ,惠成王和郑厘侯在巫沙缔结盟约,以解宅之围,把厘归还郑国。《 竹书纪年》 晋出公六年偷469 ) ,齐、郑合攻卫国,荀瑶在宅筑城。民间叫做水城,这就不对了。济水从沼泽往东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王隐说:河水决口后形成荣水,济水承接荣水,所以有济堤,说的就是这条济水。济水又往东南经厘城东边,《 秋经》 记载,隐公在时来会见郑伯,这时来,就是《 左传》 里所说的厘。京相播说:现在荣县东四十里有旧厘城。济水右边汇合黄水,黄水发源于京县的黄堆山,往东南,叫祝龙泉,这道山泉出时水势翻涌,正像大锅里的沸水一样。水往西南,出山处叫龙项口,世人把水称为京水。又转弯向北奔,有鱼子沟水注入。鱼子沟水出自石暗涧,往东北,又往北与澎澎水汇合。澎澎水出自西溪,往东,水上有连理树-一是两棵柞栋树,南北对岸而生,凌空互相合。溪水经两树之间,往东注入鱼水,鱼水又折向西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北经高亭东边,又往北到故市县,有重泉水注入。重泉水发源于京城西南的少隆山,往东北,又往北经高亭西边,往东北注入黄水。又往东北经故市县老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阎泽赤,立为侯国,后来是河南郡的属县。黄水又往东北,到荣泽南分成两条。一条往北入荣泽,下游是船塘,俗称郑城破,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 竹书穆天子传》 说:甲寅,穆天子在荣水航行,奏起隆重盛大的音乐,就在这里。另一条水往东北,就是黄雀沟。《 穆天子传》 说:壬寅,穆天子往东来到雀梁。又往东北,与靖水支流汇合,二水汇合处就是黄渊,北注入济水。又往东武县南边,

  济水又往东南,进入武县境内,经长城往东南,菠蔼渠从那里分出。济水又往东北,就是南济。经过武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县名为桓。又东,就是白马渊,渊长东西二里,南北宽约一百五十步,渊中出的水叫白马沟。又往东经房城北。《 穆天子传》 说:天子苦于沼泽地泥路难行,往东到了房,恐怕就是此城。郭璞《 注》 以为这就是赵郡的房子县。我以为穆王走的是郑国的沼泽地,而郭璞则以为在赵国的房邑境内,就更不对头了。济水又往东经封丘县南面,又往东经大梁城北面,又往东经仓垣城,又往东经小黄县老城北面。县里有黄亭,邻近济水,黄水就由此出,又称黄沟。小黄县就是旧时武的东黄乡,是以水为县名的。沛公起兵后在原野作战,他的母亲死于黄乡,天下平定后,就派使者带了棺枢到这里的荒野招魂。有赤练蛇在水中洗澡,洗后爬进棺枢,它洗澡的地方还留着些头发。因而溢为昭灵夫人,并修建陵寝让她的神灵得到安身之处。济水又往东经东昏县老城北面,这就是武县的户墉乡。汉朝巫相陈平的家就在这里。陈平少时在村社里杀猪,以善于均分猪而著称,现在老百姓还在社里为他立祠。陈平辅佐汉高祖有功,封为户侯,后来设置了东昏县。王莽时改名为东明。济水又往东经济县老城南,这就是旧时的武父城。城在济水北面,所以叫济,王莽改为济前。光武帝降生于济宫时,有祥光照亮整个房间,就是在这地方。《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于建平元年(前6 )生于济县,那年长出一棵嘉禾,一稻茎上长出九个稻穗,比普通的稻禾大得多,全县取得大丰收,因此把他取名为秀。又往东过封丘县北边,

  这一条是北济水。水从荣泽往东经荣卷县的武情亭南。《 秋左传》 :成公十年(前581 ) ,郑子然在情泽会盟,这是郑国的地方。杜预说:卷县东边有武情亭。济水又往东经原武县老城南边,这就是《 秋》 的原圃。《 穆天子传》 说:祭父从圃郑来拜见天子,夏天,庚午,天子在清上饮酒,就派祭父去圃郑。就是王莽的原桓。济读又往东武县老城北边,又往东过长城,按《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龙贾领兵在西部边境筑了长城,从亥谷以南的一段,是郑修筑的。《 竹书纪年》 说:这是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 )筑的。《 郡国志》 说:长城从卷县经武到密县。济读又往东经酸枣县的乌巢泽,泽北有个旧市亭。《 晋太康地记》 说:乌巢泽在酸枣县东南。从前曹采用了许枚的策略,就在这里破坏了袁绍的运输线。济读又往东经封丘县北边,就是南燕县的延乡,在《 秋》 中称长丘。应韵说:《 左传》 :宋国在长丘打败了狄人,俘获长狄缘斯。汉高祖把这地方封给翟盯,立为侯国。蹼水就发源在这里。济读又往东经大梁城的赤亭北面,往东去。

  又往东过平丘县南边,

  这是北济水。平丘县从前是卫国地方。《 秋》 :鲁昭公十三年(前529 ) ,诸侯在平丘会盟。县里有临济亭,田檐就死在这里,又有曲济亭,都在济水旁边。

  又往东过济县北边,

  这是北济水,从武父城北面过。阐胭说:武父城在济县西北,是郑国的城。水往东,从济县老城北面过。圈称《 陈留风俗传》 说:济县,从前是宋国的地方。《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 )修筑济城。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封梁孝王的儿子明为济川王。应肋说:济川就是今天陈留郡的济县。

  又往东过冤县南边,又往东过定陶县南边,

  这是南济水。济读从济县旧城南往东经戎城北边。《 秋》 :隐公二年(前721 ) ,隐公在潜会见戎。杜预说:陈留郡济县东南有戎城。济水又往东北,菏水往东分出。济水又往东北经冤县老城南边。吕后元年(前187 ) ,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刘执,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济平亭。济水又往东经秦国皿相魏冉墓南边。魏冉是秦宣太后的弟弟,代理客卿寿烛做皿相,封于攘,又加封于陶,号称攘侯,比王室还要富。范唯向秦王游说,秦王才警觉到他太专权,就罢免了他的相位。他出关去他的封地时,运货的车子多达上千辆。魏冉死于陶,就葬在这里,世人称他的坟墓为东平陵,墓南的残碑还在。济水又往东北经定陶恭王陵南边。恭王是哀帝的父亲,哀帝即位后,他母亲丁太后在建平二年(前5 )死了。哀帝说:最好是在恭王的陵园内建陵。于是就送葬到定陶贵震山以东。王莽执政以后,把太后贬称丁姬,打开放置她的棺榔的墓门,这时里面忽然冒出四五丈的火焰,士兵用水把火浇熄,人才能进去。但棺中放的器物都烧坏了。公卿派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共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匠人掘平共王母亲傅太后及丁姬这两座坟墓,掘了二十天都掘平了。王莽又在四周种上荆棘,作为后世人的鉴戒。这时有燕群数千,衔泥投于丁姬的墓中。现在她的坟还高大壮丽,四角相连接,围墙好几重:正面开着几道大门,南门内道路两边有两块残碑,人们还称为丁昭仪墓,又叫长隧陵。原来破坏的是傅太后的陵墓,丁姬的墓事实上并未遭到太大的破坏,未必都像史籍上所载一样。坟的南面,就是魏郡治。世人称为左城,又名葬城,就是因为有恭王陵的缘故。济水又往东北经定陶县老城南,沿着城边往东去。定陶县就是旧时的三融国,汤追莱,攻打三融,就是这地方。周武王把弟弟叔振铎封于此邑,也就是旧时的曹国。汉宣帝甘二年(前52 ) ,把济改为定陶国,王莽时称为济平。战国时期,范蠢雪了会稽之,就改姓更名,在陶定居,称为朱公。因为陶的位置在天下的中央,与各方的诸侯四通八达,是货物易的集散地。他经商赚了很多的钱,很富有,却喜欢做好事。子孙成了百万富翁。所以人们谈富,都要说到陶朱公。

  又转弯从县城东北

  这是南济水。又往东北,在右边汇合了菏水。菏水上在济县东边承接济水,人们叫它五丈沟,又往东经陶丘北面。《 地理志》 说:按《 禹贡》 陶丘在定陶西南。陶丘亭在南边,墨子以为就是釜丘。《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九年(前300 ) ,薛侯来到釜丘与王会面。《 尚书》 所谓从陶丘北面疏导菏水,就是指这地方。菏水在东北方发源于定陶县,折向北面,在左边与把水汇合,把水从济读往西分出,往东北经济郡南面。《 尔雅》 说:济水分支为浇水。吕忱说:水从河道溢出,重又汇入叫把,异名很多。祀水又东,与菏读汇合。从前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在定陶把水北岸即帝位。张晏说:把水在济边界上,取它的祀爱博大,能滋润地下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把水之名了。菏水又往东北经定陶县南边,又往东北,在右边与黄水支渠汇合。支渠上承接黄沟,往东北与菏水汇合,然后往北注入济渎。
上一章   水经注   下一章 ( → )
谷歌小说网提供郦道元著历史小说水经注最新章节,如果您认为水经注不错,请把水经注最新章节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阅读。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水经注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