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小说网提供余耀华著架空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最新章节
谷歌小说网
谷歌小说网 武侠小说 架空小说 穿越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官场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伦理小说 经典名著 历史小说 乡村小说
小说排行榜 同人小说 推理小说 网游小说 都市小说 玄幻小说 竞技小说 仙侠小说 短篇文学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重生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双凤求凰 美玉琇人 未婚妈妈 偷香情缘 四嗨龙女 惊情银梦 异地故事 美妇攻略 工地乱事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谷歌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作者:余耀华 书号:44631  时间:2017/12/6  字数:8052 
上一章   四 战火在北方燃烧    下一章 ( → )
1、狼来了

  收复了灵武,消灭了李继迁,臣服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大宋皇帝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则不然,刚刚搞定了西夏,另一个邻居又来找麻烦了。不用说,这个老添的邻居就是契丹。

  契丹自莫州战败之后,老实了两年,大宋的边境也安静了两年。

  两年里,契丹人虽然没有到大宋境内来抢劫,但并不说明以后再也不来抢劫。大宋是他们的仓库、粮食和人口的供应地,不到这个仓库里来拿点什么,总是觉得心挂挂的。因此,不来是暂时的,他们要在不来的时间内练一下军队,筹措一些粮草,同时,也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击。

  李继迁攻陷清远军,大宋的边境又在到处冒烟,契丹人认为这是到大宋抢劫的最好时机,兵法上说,这就是乘虚而入。

  宋军虽然在西夏与李继迁作战,但大宋皇帝赵恒也在密切注视着北方的另一个邻居契丹,并且安排了很多间谍搞情报工作,密切地注视着契丹的一举一动,契丹有什么风吹草动,身在汴梁的赵恒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消息。

  契丹人乘虚而入、偷袭宋朝边境,赵恒在二十天前就接到了契丹人要入侵的情报。为防患于未然,他派遣王显为镇定、高关都部署,王超做他的助手,在契丹兵可能入侵的地方,驻扎军队,严阵以待。河北一带,几乎成了军营。

  狼吃羊,最有效的办法是偷吃,乘猎人、牧羊人不备的时候,突然钻进羊圈里,就能餐一顿。如果猎人有了防备,狼是不容易得手的,即使有所斩获,也要付出一些代价。宋辽两国此时,就是这样的情况。狼还没有来,猎人已经子弹上膛,磨刀霍霍了。

  契丹兵果然来了,他们这一次将抢劫地点选在遂城。

  契丹人万万没有想到,宋军已经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他们刚刚进入遂城境内,宋军就出来接他们了。不过,接的方式特别了一点,不是奉茶,更不是吃饭、喝酒,而是手中的刀和箭。

  契丹的士兵们在出发的时候都在做一个相同的梦,这次出征,就是到大宋境内去出差,出差的任务是搬运粮食物资,再就是找女人快活一番。他们好久没有出这样的美差了,一想到到达目的地后的那种快活,人人心里都美滋滋的。可是,当他们到达遂城的时候,却发现现实与他们想象的有很大差别,全副武装的宋军,早就在那里严阵以待,还没等他们列好阵势,宋军就如猛虎般扑了过来。契丹兵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如此猛烈的攻击,一下子就被打蒙了,仓促之间,胡乱地招架了几下,就从原路溃逃而去。

  王显得理不让人,率领宋军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路狂追猛打,砍下了契丹兵两万余颗血淋淋的人头,一直将契丹兵驱逐出境,才收兵回城。契丹人这次吃了大亏,又老实了两年。

  转眼到了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契丹主再次派遣南府宰相耶律诺衮、南京统军萧达兰率领五万兵马进攻定州。

  高关副都部署王继忠与大将王超、桑赞分兵两路支援定州。

  王超率领的一千五百人马为西路军,王继忠率领的两千兵马为东路军。

  王超的西路军,在望都县与一小股契丹兵相遇,一番战,宋军杀敌甚多,小胜一场。

  王继忠的东路军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走到一个叫康村的地方,与大队契丹兵相遇,王继忠一马当先,率兵与敌兵展开了烈的战斗,从上午战到天黑,双方互有伤亡。天黑不能再战,双方各自收兵,约定来再战。

  次天明,两军再战,王继忠指望西路军会来支援他们,谁知王超、桑赞见契丹兵声势浩大,不敢增援,带着他们的部队做了缩头乌,悄悄地溜走了。剩下王继忠的东路军在那里孤军作战。

  王继忠率军孤军奋战,无奈敌众我寡,只得且战且走,退到白城的时候,天色已晚,将士们战了一整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已经是疲力竭,不能再战。恰在此时,契丹大队兵马追杀过来,四下里喊声震天,地动山摇。

  王继忠仰天长叹道:“我与王超、桑赞合兵到此,望杀敌报功,哪知他两军不战而去,单剩我孤军抵敌,为虏所乘,真正可恨!”

  他见敌兵越来越多,便命令残兵赶快逃走,他率兵亲自断后。一部分部队突出重围,王继忠却被敌兵不得身,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眼看突围无望,回转手中剑,正想抹向自己的脖子,谁知一支流箭中xx眼,坐骑一个踉跄便轰然倒地,王继忠坠落镫下,被敌兵活捉。

  契丹兵将王继忠押解到炭山见契丹主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知王继忠是一条好汉,命人劝他投降辽邦。起初,王继忠不肯相从。萧太后得知王继忠是一员勇将,命令将他软起来,每天大鱼大地款待他,派几个能说善辩的人陪着他,王继忠经不住惑,终于变节投降了契丹人,改姓名为耶律显忠。耶律隆绪封他为户部使,并赐给他室。

  宋廷这边,以为王继忠战死沙场,又是抚恤他的家人,又是追赠他为高官,他们哪里知道,王继忠已是契丹人的座上宾,享受着契丹人的高官厚禄。

  2、良相归天

  咸平六年岁末,赵恒下诏改元,次年元旦,称为景德元年(1004年)。

  国家改元,当然要庆贺一番。谁知庆祝活动刚刚结束,京师一带就发生了地震,京城虽然不是地震中心,但发生地震的时候,房屋都在晃动,有些不结实的房子经过这一震,也就变成了危房,再也不能住人了。地震持续十多天,此后一段时间内,朝廷上下为了救灾,忙乎了好一阵,才算平息下来。

  三月底,后宫来报,说太后病了,病情似乎还不轻。

  赵恒得知母后身体不豫,即与郭皇后同到慈寿宫看望,并召太医入诊。

  太医诊断说,太后的症状是有些失调,无大碍,进几服药调理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说毕,开了药方,便去安排煎药了。

  李太后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知道太医的话是在安慰自己,她对赵恒说:“这病究竟能好不能好,不要太医说,我自己清楚得很。”

  赵恒连忙安慰皇太后,叫她不要担心,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太后继续说道:“你靠近些,趁我还清醒,有几句话要嘱咐,皇儿你听好。”

  赵恒连忙到前跪下,郭皇后也跟着跪下,宫人内监见了,一齐跟着跪下。

  李太后继续道:“皇儿做皇帝已经六年有余,国家的用人和行政,总算没有大的过失,我很慰。不过,做好事千不足,做坏事一有余。皇儿要永远保持现在的态度,不要突然改变,把以前的好名声、好政绩一股脑儿抛弃了。”

  “这个儿臣知道。”赵恒跪在前,恭恭敬敬地回答。

  “国家的根本就是庶民,所以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皇儿施政,就要以民生为本,发一项政令,建一项事业,要求有利于民、有益于民,最低限度,也要不损民、不扰民。”

  “儿臣知道!”赵恒依然恭恭敬敬地回答。

  “至于用人方面,皇儿一定要亲贤良,远佞。如果任用小人,他们便会一手遮天,蒙蔽于上,诛求于下,搞得民不聊生,皇帝还认为是天下大治,等到发觉就来不及了。历朝历代之所以亡国,大多数是这个缘故。皇儿本贤明,其他的事,我也就不多嘱咐了。”说罢,猛烈地咳了起来。

  赵恒恭顺地说:“儿臣一定会谨记母后的懿旨。”

  李太后不胜喜悦,吩咐赵恒、郭皇后和宫人太监们都起来。

  赵恒、郭皇后侍候李太后服了药,安睡后,才退出慈寿宫。旬过后,太后的病情突然加重,虽经太医诊治,仍无力回天,竟然崩逝。

  皇太后的后事办完之后,尊諡明德。

  皇太后去世不久,宰相李沆病逝。

  李沆字太初,洺州人,太宗皇帝称他风度端凝,不愧正士,提拔他为参知政事。

  赵恒即位之初,李沆为右相,他每天将全国各地的水、旱、盗贼等事情奏明赵恒,参知政事王旦以为这些细事不必麻烦圣上,李沆却说,皇上还是个少年,应当使他知道一些民间疾苦,不然的话,怎么能治理好国政?

  赵恒很敬重李沆,常向他请教一些治国之道,有一次他问李沆,治国之道,什么是第一要务。

  “用人!”李沆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用浮薄、好大喜功、阿谀奉承的佞小人。”

  赵恒问朝中哪些人是这样的人。

  这句话问得太厉害,不回答吧,那就是隐瞒皇上,犯了欺君之罪;回答吧,相当于是告御状。

  李沆似乎没有这么多的顾虑,直截了当地说:“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等,就是这样的人。”

  赵恒记住了李沆这句话,一直到死,他都没有重用这几个人。

  李沆的住宅很窄小,门前连个出场也没有,而他办公的地方,门前的场子大得可以跑马。有人在他面前说起这件事。

  李沆回答说:“住宅能容身即可,无碍大局,办公的地方,要处理国事,不能太拥挤。”

  李沆喜读《论语》,赵恒也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赵恒问李沆读《论语》有什么心得,李沆回答说:“臣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两句,还没有做好。圣人之言,要终生诵读啊!”“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李沆的话,对赵恒的影响很大。因此,赵恒在做皇帝的初期能够励图治、勤政爱民,李沆是有一定的功劳的。

  李沆称得上良相。

  李沆去世后,赵恒非常痛惜,亲自到他的灵前吊奠,痛哭失声地对左右说:“李沆忠良淳厚,始终如一,谁知天不假年啊!”赵恒下诏,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予谥文靖,算是对良相的奖赏。

  3、寇准为相

  李沆走了,宰相的位子不能空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适时登台,他就是寇准。

  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十九岁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为人豪,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太宗朝,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愤然而起,离去,寇准竟不顾君臣礼仪,扯住太宗的衣服不让走,当着群臣之面,搞得非常尴尬。也许正是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重大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襄王元侃为太子,又打消了对太宗的疑虑。所以说起来,赵恒能顺利地登上皇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

  赵恒这次任命的宰相有两人,一个是毕士安,一个就是寇准。

  毕士安此前拜为参知政事,升职了,照例要入朝谢恩,当他入朝谢恩的时候,赵恒微笑着说:“别忙着谢恩啊!真正谢的时候未到咧!过段时间后,朕还要提拔你做宰相呢!”

  毕士安听了心里当然高兴,但表面上不敢表出来,只是一个劲地谢恩。

  赵恒接着问道:“你做宰相时,谁可以与你一同为相?”

  毕士安奏答道:“寇准,寇准兼资忠义,能断大事,臣实不及他。”

  赵恒说道:“朕听得一些议论,说寇准这个人好刚使气,恐怕不好任用吧?”

  毕士安又奏答道:“人们的议论是靠不住的。寇准是个忘身殉国、秉道嫉的人,所以平常一班人便不喜欢他。现在,内地的人民虽然蒙圣德涵养,成为顺民,但是北方的胡虏还是不曾服王化,屡屡侵扰边境。像寇准这样的人,正该任用!”

  赵恒点点头,表示同意毕士安的意见。于是下诏,寇准与毕士安同时提拔为宰相。

  4、和、战之争

  随着天气的转凉,北方也是草肥马壮,正是用兵的好时机,契丹主耶律隆绪与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率三十万兵马,南下攻打大宋。

  外敌入侵,北方的战火又在熊熊燃烧,边廷的告急文书再次如雪片般飞往京师。

  契丹人大举来犯,大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

  赵恒召开御前紧急会议,讨论御敌之策,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寇准主张宣战,毕士安赞成议和,参政以下王钦若等人,有的主守,有的言和,众说不一,会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赵恒也是犹豫不决。

  是战是和,后方还在举棋不定,而前方的战火已熊熊燃烧,契丹兵攻威虏、顺安军,都被宋军击退,转攻北平寨、保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赵恒听到前方捷报频传,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定州军传来捷报,王超在唐河击退虏兵;岢岚军传来捷报,高继勋力战却敌;瀛洲传来捷报,李延渥接仗获胜。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有一个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寇准,他认为,契丹兵东侵西扰,打一换一个地方,并不是真败,而是在搞武装侦察,恐吓宋廷。他建议朝廷迅速训练军队,命将领扼守要,与契丹决一雌雄。

  赵恒口里虽然答应了,心中却是迟疑不决。

  寇准退出之后,又接莫州都部署石普奏章,报称契丹主派使臣前来议和,并且还带来了王继忠的一份密表。

  王继忠,就是前面说的朝廷以为他战死沙场,而他却被俘降敌的那个人。直到这时,宋朝君臣才知道王继忠没有死。

  王继忠在密表中说,当年他孤军奋战,没有援兵,兵败被虏,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故此苟且偷生。如今劝契丹主和萧太后与宋廷议和修好,各息兵争,以报皇恩。

  赵恒阅罢密奏,召问宰相毕士安。毕士安本来就是议和派,当然建议赵恒同契丹人议和。赵恒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凶悍无比,担心他们不同意议和。

  毕士安说,过去也有契丹人降宋,据这些人说,契丹人虽然屡次入侵,但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背地里想退兵,又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次他们倾全国之兵南侵,又恐人乘虚袭入他们的本土。因此,他认为,这次求和可能是实情。

  赵恒下诏给石普,叫他告诉王继忠,就说宋朝同意议和。

  王继忠又请求石普转奏皇上,请宋廷先派使臣到契丹。

  赵恒命门祗侯使曹利用为使臣,前往契丹军议和。曹利用临行前,赵恒对他说:“契丹南来,不是求地,就是索贿,朕想关南之地久归中国,如果契丹人提出土地要求,坚决不答应,如果提出金钱的要求,可以酌量应允,汉朝时,曾用玉帛赐单于,这是有先例的。”

  曹利用说:“臣此去,务求不辱君命,他们如果妄有所求,臣也不望生还。”

  赵恒说:“你既然如此竭诚报国,朕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曹利用衔命即行。到契丹营,入见萧太后母子,他们果然向宋朝索求关南地区。

  曹利用心中有底,说关南地区是大宋疆土,不能给契丹。

  萧太后说,关南是晋和周时从辽国那里夺去的,理当归还契丹。

  曹利用则说,晋、周故事,与宋朝无关。贵国如议和,请不要再说索地的事情,就是想求索一些金帛,还不知宋皇帝意下如何呢!

  萧太后不待曹利用说完,顿时柳眉倒竖,指着曹利用的鼻子说:“不割地,不赔款,还议什么和?你难道不怕死吗?”

  曹利用面无惧,抗争道:“怕死我就不来了,大宋皇帝不忍劳民,所以许贵国议和,如果仍要索地索金,这样的议和,不谈也罢。”说毕,拱手辞。

  正在这时,帐下闪出耶律显忠(即王继忠),劝住曹利用,将他拉到别帐去。

  萧太后见索地不成,索金未果,便下令进军。当下炮声三响,拔寨再进,攻陷德清军,进冀州,直抵澶州。

  前线战事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往朝廷,一天之内,竟然连送五封急报。

  为了使赵恒有一种紧迫感,寇准故意将这些告急文书扣留下来,先不让他知道,等积多了,一并送呈御览。

  赵恒见一次送来这么多急报,心里顿生惧意,召集群臣紧急会商。

  王钦若是临江人,他主张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他建议御驾巡幸自己的家乡成都。

  南巡金陵,西幸成都,实际上就是迁都,这是好听的说法,实质就是逃跑。

  赵恒没有回答,左右四顾,不见寇准,便问群臣:“寇相怎么没有来?”

  王钦若说:“他还在家中饮酒博戏呢!”

  “大敌当前,他还有这般闲心吗?”赵恒不觉一怔,连忙叫人去传召寇准入朝。

  寇准刚到,赵恒劈头盖脸地问道:“契丹兵已经到了澶州,朕忧心如焚,听说你还有心在家里饮酒博戏,是不是有好的对策呀?”

  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

  “朕当然想尽快解决问题。”

  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这件事情五之内就能解决。”

  赵恒不想打仗,更不想御驾亲征,他倒是倾向于找个地方避一避,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于是,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寇准的问题,而是说道:“敌人来势太猛,朕御驾亲征也未必能胜,现有人奏请南巡金陵,也有人奏请西幸成都。”赵恒看了寇准一眼,问道“你认为这两个建议可行吗?”

  “是什么人替陛下出这样的歪点子?”寇准由于心情激动,说话的声音似乎大了些,且还带有质问的语气,依常理,在朝堂上以这种语气同皇上说话,是大不敬。群臣睁大眼睛看着皇上,担心他发脾气。

  赵恒似乎不计较这些,语气平和地说:“你替朕决断,哪一个计策可行,至于是谁出的计策,你就不要问了。”

  “臣所以要问这出点子之人,是要先把他杀了,取他的血来祭鼓,然后再商议北伐的事情。”寇准振振有词地说“当今陛下英明神武,军队将帅团结,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军必然闻风丧胆,不战而遁。即使辽兵不退,我军可以坚守以消耗敌兵的士气,敌疲我逸,然后出奇兵,可一战而定,怎么能够丢下江山社稷,躲到遥远的楚、蜀之地去呢?陛下是万民之主,一旦移徙,则举国震动,人心动摇。那时敌军乘势长驱深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赵恒闻言,沉思了半天,没有答复。

  此时,毕士安也站出来支持寇准的意见。

  “既然两位宰相都是这个意见,朕决定御驾亲征!”赵恒接着问道“今敌军内侵,天雄军是个重镇,万一陷落敌手,广袤的河朔将会尽归敌军的势力范围。必须派一个大臣前去镇守,才是上策,朝中大臣,谁能担当此任?”

  寇准最不放心的就是副宰相王钦若,他知道南巡金陵是他的歪点子,有心想支开他,不假思索地说:“参政王钦若可当此任。”

  赵恒即传召王钦若,命他为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即启行,前往天雄军。

  王钦若面有难,可又不敢推辞不去。

  寇准在一旁说道:“主上亲征,臣子难道还要讲条件吗?参政是国家重臣,要深体此意。”一句话便将王钦若到墙角去了。

  王钦若似乎还是不甘心,不服气地说:“寇相做什么呢?难道在京城享福吗?”

  寇准回答说:“老臣要为圣驾为前驱,绝不会独享其安。”

  赵恒也开口道:“王卿要善体朕意,朕命你判天雄军兼都部署,不要推辞了!”

  王钦若不敢再说,只得叩首受敕,辞行而去。

  赵恒虽然不情愿,但总算还是决定了御驾亲征。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大事。元份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
上一章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下一章 ( → )
谷歌小说网提供余耀华著架空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最新章节,如果您认为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不错,请把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最新章节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阅读。余耀华撰写的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